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学设计_辽西夏北宋教学设计
(精选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坚持《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教师讲授和问题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深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教学背景分析
(一)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本课内容的规定
《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本课内容规定如下:“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课标中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规定如下:“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契丹族建立的辽、汉族建立的北宋、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三个政权并立的一段历史。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战和过程中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根据以上分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是本课重点。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人大附中的学生,求知欲强,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问题探究能力,且通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本课知识点较多且错综复杂,对于宋辽、宋夏之间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学生还不能深刻理解,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辽、西夏、北宋三个并立的政权,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之间的交融。
(3)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学生提高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探究情景,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归纳并表达观点,提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逐步养成论从史出的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是双向的,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 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三个并立的政权;正确认识民族交融。
合理运用史料,注意分配时间,突出重点内容。
2. 难点: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之间的关系及原因。
补充图片与文字史料,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突破难点。
(五)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
1.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讲述法、史料研读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流程示意(板书设计)
一、宋辽和战
1. 辽的建立与疆域扩展
2.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战争
3. 宋辽的战与和
二、宋夏和战
1. 西夏的建立
2.宋夏的战与和
三、碰撞中的交融
1.农耕文明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2. 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战 战
辽(契丹族)——————北宋(汉族)——————西夏(党项族)
和 和
交 融
2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宋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耶律阿保机建国和澶渊之盟。难点是评价澶渊之盟和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虽然陆续消灭了南唐等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这时,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于十世纪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于十一世纪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白族在西南部建立的大理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2、讲授新课:
一、契丹的兴起
契丹族原先居住在辽河上流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在北魏时,契丹族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到隋唐时,逐渐地强大起来,唐朝末年,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契丹境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契丹人逐步学会种庄稼、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廓、房屋,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同时也使契丹族的统治者逐渐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文化。
二、阿保机建国
1、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迭剌部的贵族,迭剌部接近中原地区,与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逐渐成为八个部落中最强大的一部,阿保机由于很有胆略,多次立下战功。907年被推为部落首领,不久,他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南)。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建国后,他重视农业生产,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各项典章制度,积极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在位期间,创立了契丹文字。阿保机为契丹的统一和契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
2、契丹改国号为辽
契丹国建立后,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权,极盛时期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以西,北到色楞格河流域,南到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境内生活着契丹、汉、女真、回鹘等族人民。
石敬瑭做了后晋的皇帝,向比自己年小十多岁的耶律德光称儿皇帝,尊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又把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这一地区,农业发达,它的割让使契丹的实力大大增加。耶律德光在947年,改国号为辽。
三、澶渊之盟
1、北宋初年对辽的两次用兵
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两次对辽用兵,想夺取幽云地区北宋的两次用兵都失败了,只好采取了防御政策。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杨老令公是以杨业为生活原形加以创造的。
2、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
宋太宗收复幽州、云州等地区的失败,暴露了北宋王朝封建统治的弱点,使辽统治者更加放心地南进。1004年秋,辽军大举进攻北宋。辽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术,绕过宋军坚守的城池,深入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威胁东京。宰相寇准力主抵抗,并要求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败了辽军的进攻,形成辽宋对峙。
辽看到没有取胜的可能,提出议和。寇准坚决反对议和,宋真宗不加理睬。就这样,在辽宋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宋真宗为贪图苛安,与辽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辽答应撤兵,而宋则每年要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澶渊之盟的订立,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军安然撤走,还获得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岁币”。对于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但是它也有其积极的作用。它基本上结束了辽宋间的战争,维持了辽宋间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辽宋双方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是符合人民愿望的。
3、辽宋边境的互市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双方开展边境贸易,设立榷场。北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丰富了两地人民的物质生活。同时,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也传到辽,使辽的制瓷生产获得发展,辽还雕印了许多的书籍。北方的辽国与北宋维持着长期的和平关系。辽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满足了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的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四、西夏的建立
西夏是羌族的一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他门在唐代中期,居住在今天的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的生活,五代时,党项势力逐渐强大,北宋初期,党项族的首领接受辽帝的封号,称夏国王。
1038年,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史称西夏。元昊懂得汉语,喜欢读汉人的法律和兵书。他仿照宋朝,建立了一套官制、兵制、创制西夏文字。重要官职,有的还由汉族知识分子担任。西夏境内居住着党项、汉、回鹘、吐蕃等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黄河两岸有大量的耕地,主要是汉族人民从事农业。
五、夏宋间的战与和
元昊称帝以后,为提高国威,巩固统治,多次发动对宋的战争。战争使北宋遭到严重损失,也使西夏伤亡惨重,财力匮乏,对宋贸易中断,引起了西夏人民的不满。元昊被迫与宋讲和。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元昊向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包括银7万两、绢15万匹和茶叶3万斤。北宋统治者用每年送给西夏“岁币”的办法求得苟安,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议和后,双方在边境地区进行贸易,北宋用丝织品、粮食、瓷器等,换取西夏的马、牛、羊等。同时西夏积极吸取汉族文化,模仿北宋设立太学和各级学校,把很多汉文书籍,翻译成西夏文,西夏人还用汉文和西夏文印刷了大量的佛经、医书、历书等,还编写了文学、医学等著作。
3、板书设计
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的兴起
二、阿保机建国
1、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2、契丹改国号为辽
三、澶渊之盟
1、北宋初年对辽的两次用兵
2、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
3、辽宋边境的互市
四、西夏的建立
五、夏宋间的战与和
3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通过对耶律阿保机的讲述,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内迁的情况,引申出羌族与党项族之间的渊源,以此培养学生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的能力和归纳、整理历史线索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屏幕显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结合地图指出),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真有其人吗?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一、契丹的兴起
(屏幕显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契丹的起源”的传说,并思考“白马”和“青牛”的含义是什么。然后说明,在契丹族的原始社会时期,是由“白马”和“青牛”两个氏族发展而来的。北魏时,契丹族就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隋唐时期,契丹族逐渐强大起来。(显示契丹人的相关图片,了解契丹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唐朝末年,不少汉人来到契丹境内(思考什么原因造成的),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引导学生认识,这是契丹任何汉人长期交往的必然结果,促进了契丹族社会的发展,也为阿保机以后统一契丹各部创造了条件。
二、阿保机建国(916年、上京)
1.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课文,归纳出阿保机为契丹族的强大作出了哪些贡献。
阿保机的贡献主要有:(1)统一契丹各部;(2)提倡农业;(3)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4)916年,称皇帝,建立契丹国;(5)在位期间,契丹创制了文字。
引导学生得出:阿保机是契丹族历史上杰出的领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政治家。结合“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进一步指出,契丹国是当时北方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发展壮大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契丹获取幽云十六州
随着契丹的强大,契丹贵族经常南下掠夺中原地区。(结合地图说明,辽太宗时,契丹是如何获取幽云十六州的),请同学们思考:契丹获得幽云十六州后,产生了什么重要后果?
幽云十六州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农业区,它使契丹的国力大为增强。同时,幽云十六州的军事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从此,契丹可以直接南下进入中原地区,对后来建立的北宋构成严重的威胁,辽宋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战争。
三、澶渊之盟
1.北宋初年对辽的两次用兵
(结合电子地图,讲清北宋对辽用兵的目的是夺回幽云十六州),失败后,只好对辽采取防御政策。(关于杨家将的故事,演示相关图片,由于时间所限,不宜补充太多内容)。辽国在挫败了北宋的两次进攻后,于1004年秋,大举进攻北宋,一直达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到北宋的都城东京。
2.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
(结合地图,简述澶州之战的经过,明确澶州和东京的位置)
北宋在获胜的情况下,接受了屈辱的条件,同辽达成和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48页的相关内容,思考:澶渊之盟对辽宋双方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该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有不同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有据,鼓励创新观点)
讨论结果归纳:对辽的影响:(1)辽从战争中安然脱险,“不胜而胜”;(2)每年从北宋那里获得大量“岁币”,经济实力增强。对北宋的'影响:(1)北宋“不败而败”,“岁币”成为人民沉重的负担,这也是导致北宋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2)“澶渊之盟”是北宋屈辱的象征;(3)暂时结束了宋辽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北宋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
评价:澶渊之盟是辽宋之间长期对峙、势均力敌的产物。一方面,它暂时满足了契丹贵族掠夺的愿望,增强了辽国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对北宋而言,它使一个屈辱的合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但这种以“岁币”换和平的方式,也是北宋获得了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如果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长期的战争局面,维持了双方长久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和历史发展趋势的。
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乡村
四、夏宋间的战与和
1.西夏的建立
(1)党项族的兴起
引导学生回忆“五胡内迁”的有关知识,明确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唐末五代时,成为西北地区一股强大的势力。(屏幕显示党项族的相关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元昊建立大夏国(1038年、兴庆)
结合“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确西夏建立的时间、人物和都城(古今地名)
思考:为什么说元昊也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与耶律阿保机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有重要意义,元昊和阿保机一样,既是本民族的杰出领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
随着西夏的强大,它与北宋的关系又会怎样呢?
2.宋夏关系
对照宋辽关系,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宋夏之间也存在长期的战争,双方损失都很大,既消耗了国力,也违背了双方人民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达成和议。请同学们比较“宋夏和议”与澶渊之盟有什么不同?(学生参照澶渊之盟,讨论回答“宋夏和议”对双方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夏在与北宋的交往中,积极学习中原文化,还设立太学,把很多汉文书籍翻译成西夏文,不仅促进了西夏的发展,而且使党项族与汉族的关系更加密切。
归纳总结:
本课内容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实际上是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之间既有刀兵相见,更有和平相处。请同学们归纳出北宋与辽、西夏关系中的重大事件。然后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民族正是在不断的民族交往、融合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民族间的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的事情,不同于异族的侵略。
课后学生活动提示:
请同学们收集整理杨家将故事中的精彩片断,写成文章在班级内交流或者进行讲故事比赛。
4
教学目标: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分析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以及两次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的史实了解和归纳分析,认识到和平与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通过对契丹族、党项族的发展和变迁及其与汉族的密切交往,认识少数民族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通过学习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探索不同文明之间冲撞与交融的历史规律,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
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辽夏汉化和民族融合。
流程:
一、学生准备
⑴历史故事:收集整理有关陈桥兵变、杨家将、澶渊之战、等故事和人物史实资料;作好讲述有关故事或编演历史情景剧的准备。
⑵民族风情:收集有关契丹、党项民族社会状况和历史变迁的史实资料;做好讲述历史的准备。
⑶民族关系:收集有关北宋与辽、西夏战和关系等史实资料,并作好对战争性质和议和作用进行评价的讨论准备。
二、问题设置
1.概述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
2.北宋的建立?
3.讲述耶律阿保机的历史贡献?
4.契丹政权的建立?
5.讲述元昊建立的西夏政权?
6.概述宋辽战争的发起?
7.讲述宋辽议和及其内容?
8.概述战争的发起?
9.组织学生讲述宋夏战争经过?
10.讲述宋夏议和及其内容?
1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
12.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
13.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14.怎样评价北宋与辽、夏之间的议和?
15.讲述辽、西夏推行汉法的原因?
16.学生概述辽夏推行汉法、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的措施?
17.讲述辽、西夏与汉族文化融合的发展情况?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学设计 5
[课标内容]
知道辽、北宋、西夏政权的并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五代十国、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耶律德光与契丹改国号为辽;陈桥兵变与北宋建立;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寇准与澶渊之盟;元昊建立西夏;宋夏战争、宋夏和议。
①通过评价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培养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②通过讲述杨家将的故事,培养学生联系文学作品学习历史的兴趣,认识有关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与历史史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契丹兴起与澶渊之盟、北宋建立及其统一活动、西夏建立与宋夏和战等史实,认识辽、宋、夏并立的局面和当时民族融合的大背景。
②学会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和识记历史地图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认识北宋统一中原与南方的意义,形成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观点。
② 了解寇准济国安邦的人生理想和敢于抗敌的`崇高气节。
③ 了解辽、西夏在边疆开发上的成就,认识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④ 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进一步说明,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重点和难点]
重点:契丹、北宋政权的建立以及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难点:澶渊之盟和宋夏议和。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纲要]
一、契丹的兴起
1、五代十国
2、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3、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4、辽的历史地位
二、陈桥兵变
1、赵匡胤建立宋朝
2、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三、澶渊之盟
1、澶州之战
2、澶渊之盟
四、宋夏和战
1、党项族的崛起
2、元昊建立西夏
3、宋夏和议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习题,教师讲评指导。
第9课 辽、夏与北宋的和战练习
1、唐朝灭亡后,出现了( )的分裂局面。
2、契丹首领( )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他在位期间,重用( ),发展( ),创制( ),制定( ),契丹逐渐成为( )民族政权。后来,契丹改国号为( )。
3、( )年,后周大将( )在( )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史称(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4、( )用了近20年时间,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5、( )年秋,劝宋真宗亲征澶州抗辽的宰相是( )。( )年,宋辽签订“ ”。
6、党项族是( )族的一支,游牧在今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一带。( )年,党项族首领( )称帝,国号( ),建都( ),史称( )。
7、西夏王陵号称塞外戈壁上的“ ”。
本文地址:http://www.dglikun.com/lingyishijian/3650.html